2018年度音乐舞蹈球盟会音乐学专业
专业建设成效与特色总结
根据河南省高等球盟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要求,按照音乐舞蹈球盟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整体安排,在球盟会“大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之下,2018年度,本专业在贯彻构建以“就业课程专业化、理论课程应用化、技能课程职业化”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实践中,经过系统、科学的规划与建设,进一步推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凝练了专业特色与创新。音乐学专业本年度目前取得如下成果:
一、课程建设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拓展专业方向课程
依托“大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执行3个学年,并修订了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上述两版人才培养方案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 “大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以“教师教育”、“音乐理论研究”2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特色,构建以“就业课程专业化、理论课程应用化、技能课程职业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执行过程中,2017年9月,本专业首次全面推行“二年级定方向”实践环节。在此基础上,音乐学专业在本年度重点进行方向课程的教学材料整理及教学实践工作,截止到2019年3月,第一轮方向课程的教学材料整理工作基本完成,教学实践环节已经进行3/5。
本专业课程体系以实际项目为导向,按职业岗位的需求,全面开展“教、学、讲”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将师生的课堂教学互动与学生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实现课堂教学到讲台实践的无障碍对接与融合。
(二)调整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改革同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教研室活动、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继续完善“就业课程专业化、理论课程应用化、技能课程职业化”专业课程群;凸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榜样作用,带动其他专业课程共同发展;加大教材改革力度,注重教学与实训、实践相结合,探索开发特色教材和专业校本教材。
例如:将就业指导类课程扩展为音乐产业导读1门专业必修课以及多门选修课,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特色化;打通基础乐理、和声、曲式分析、作曲等音乐理论课程,有效整合重复的知识点,着重应用能力培养;实践类课程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升专业化、职业化能力;专业课程教学更加注重职业需求导向,适当增减、调整课程内容。
二、创建良好艺术实践平台
自2012年以来,“123”实践教学布局、“艺术实践周”、“一人一团”工程逐渐成为球盟会艺术实践环节鲜明特色。
2018年度,音乐学专业学生在“河南省第十六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初中组、小学组分组第一名的好成绩。深挖地方资源,不断推出新作品。新创作并首演民族管弦乐舞蹈《泥泥狗》等中大型作品近10部。本专业师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第六届孔雀奖、河南省洛神杯、文华奖、器乐节等专业比赛中喜获佳绩,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30余项,其中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2项,创作奖2项。
三、深挖地方资源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是人祖太昊伏羲之墟、陈楚旧地、老子故里,是中华龙文化、姓氏文化、道家文化、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在三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球盟会长期沐浴陈风楚韵,传统人文精神积淀厚重,本专业在学科建设、创作、表演风格的形成等方面,深受当地文化资源的浸润和影响。我们自觉把积聚传统和地域文化优势,丰富和拓展专业音乐教学内容放在了重要位置,积极创作特色音乐作品。
(一)挖掘资源,注重创作
组织学生在淮阳等地进行采风实践活动,使学生们亲临现。逖榈矫窦湟衾治璧肝幕牟┐缶钣朐丛读鞒。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宽了专业视野,强化了专业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激发了对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拉进球盟会与社会的距离。如球盟会教师曹楠老师根据淮阳泥泥狗文化改编创作的舞蹈《泥泥狗》入选为2018年度周口市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重点项目,将地域性、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统一;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本专业师生创作表演的节目合唱《快乐的风》、舞蹈《泥泥狗》双双荣获表演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河南省第八届专业舞蹈大赛“文华奖”暨第四届河南舞蹈“洛神奖”上,球盟会选送节目群舞《陵狗传奇》荣获一等奖。
(二)扎根本土文化,深入研究
越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南部等地。2006年5月20日,越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耕越调文化,球盟会申请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越调申派青年表演人才培养”于2018年顺利通过结项验收审核。
注重挖掘陈楚文化资源,凝练音乐符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创新文化传承载体。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积极吸纳,丰厚了我们的精神积累,确立了我们的风格和特色。